ehxz 发表于 2008-6-10 22:25:30

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

一位研究生毕业的青年在工作单位和同事关系搞得不好,一天,和我谈起此事,希望我谈谈看法。在和我谈时,他说出了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堆出于岸,流必湍之,行高于人,众必非之”。这句话是我在上初中时,一位老教师讲的,说此话出自李康的《运命论》。

         对于这个论点,我有过几次不同的看法。最初是在上学时受《渔父》课文的影响,现将全文择下:

      屈原既放,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

  渔父见而问之曰:“子非三闾大夫与!何故至于斯?”

  屈原曰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

  渔父曰: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世人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?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”

  屈原曰:“吾闻之,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;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!”

  渔父莞尔而笑,鼓枻而去,乃歌曰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遂去,不复与言。   

      当时我认为,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”是对的,加上周敦颐《爱莲说》中的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静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”所以,一度以“清高”而自居,和同学的关系不是太好。

      和同学关系不好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,求得心灵的平衡,就用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来安慰自己,所以,有个成语叫“自视清高”。

         后来认真学习过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,有很大感触,1970~1974年在农村和工厂锻炼时,和农民、工人关系都很好,他们说,我这个知识分子是最没有架子的。以至于后来和许多乡镇企业的老板、工人打交道,效果都比较好。

         再后来,看《渔父》,对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”与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的感触就和中学时大不相同了。

         其实,真正的“行高于众,人必非之”也未必,关键是你的“高”的标准是什么?这个标准就一定对吗?是不是你自认为的“高”呢?大家都不认为“高”而你却自认为“高”,当然“人必非之”了。譬如,我们一起出差,主人要请客,有一位就是不参加,认为是不正之风,结果,主人很没有面子,晚饭就不管了,只好上街吃饭;在街上吃饭吧,他又嫌饭馆脏,不能下咽,自己要了一碗面条;到宾馆住下,从自己的包里拿出床单、被罩、枕巾,怕有传染病;......。你能说他不对吗?只能说我们的文化素质太低了。可是,谁还愿意和他一块出差呢?只能用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,......”来自我安慰吧!或者“孤芳自赏”吧!

      “孤芳自赏”难道不对吗?也不是。如果社会上没有一批“孤芳自赏”者恐怕对社会的进步也不一定有利,所谓“自古圣贤皆寂寞”。坚持自己的信念,就不要怕孤独。

       “堆出于岸,流必湍之”,如果堆多了,像大坝一样,不就截住了洪流了吗?关键是,当你知道自己的行高是真的高,如何去影响你周围的人,如同你识字,不要埋怨别人不识字,而要去教别人识字。大家都识字了,你变成老师了,恐怕说你不是的人就少了吧!如果你老想自己高人一等,那么谁愿意低人一等呢?

      现在,我比较欣赏的是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随遇而安,求得一个平静的心态,因为我是一个俗人,要融入俗世中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